SOD稳定性及影响因素

pH、热、蛋白酶的影响 SOD在pH5 3-9 6间催化性能良好,在pH4 5-pH11间能稳定存在。pH3 6时,Cu、Zn-SOD中95%的Zn要脱落,在pH12.2时,SOD的构象会发生不可逆的转变而使酶失活。SOD对热的稳定性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。当离子强度很低时,即使加热到95℃,其活性损失也很少。SOD在模拟胃酸和模拟胃肠道蛋白酶、胰蛋白酶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表明,SOD在动物胃肠道中具一定的稳定性,在胃酸的环境中,37℃保温150min,活性仍残存81%,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环境中,保温210min活性残存率分别为82%和84%。
SOD活性受饮料的色泽、成分、酸碱度、乙醇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只有在无色、近中性、无乙醇饮料中SOD活性较稳定。另外还发现有机溶剂和Cl对SOD的活性具抑制作用。
SOD的安全性

大量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,无论何种给药方式,除罕见的超敏反应外,SOD对人体无毒性。虽然SOD是Mr在30000以上的蛋白质,但却未发现具有抗原性,其原因也正在进一步研究中。
外源SOD在动物体内的代谢

临床实验表明[4]健康人体一次静脉注射牛Cu,Zn-SOD,其消除半衰期为25min,在给药后1.5h,血浆中的含量降至相当于初始含量的1%,说明静脉注射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消除都是很迅速的,肌肉注射均慢于静注。在人体内,Cu,Zn-SOD的降解主要在肾脏进行。小鼠口服试验证明,口服SOD能明显提高血浆中SOD水平,口服后血中SOD4h达到高峰值,与对照相比,活性提高率在30%~40%。初步研究表明,在口服时,外源SOD除完整大分子被动物体吸收外,还可能通过降解的外源SOD诱发动物体产生内源SOD,其诱发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。